智能家具:智能與智障,一字之差
科技本身在用戶層面的最佳體現,就是讓你感覺不到科技的存在,同時又讓你覺得你離不開它,而不是時刻提醒你:我這個東西很高級的喲!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蘋果對指紋識別在手機領域的普及,Touch ID主體上需要Secure Enclave、電容指紋識別傳感器,以及操作系統層面的三方配合。幾方配合實現的是一種技術的無感,你把手貼上去,跟按下普通Home按鍵一樣,手機就解鎖了,全過程非常符合直覺,就好像根本不存在這項技術一樣。但Touch ID實際解決的包括了Biometric Credential的加密與存儲機制(以及全盤數據加密),指紋識別過程的極佳體驗(體現在高識別率、容差也比較大),以及具體的應用場景。這幾個實現起來其實都不容易,都需要花很多的時間。但在用戶看來,這東西就跟不存在一樣,與此同時也離不開了。
三星在Galaxy S5時代就這部分是失敗的,一方面那時的Android甚至都還欠缺對Trustzone硬件的支持(可能已經支持,這部分可以追溯到Galaxy Nexus),另一方面滑動式的指紋識別存在感太強了,而且容差很小,識別成功率低。這種東西一定是失敗的。
手機app開關燈這件事的離奇就在于,我明明每天回家,摸到門邊的實體開關就能開關燈,我為什么要解鎖手機、找到控制app,然后在菜單中找到那盞燈,再點一下。這就是它反人類的地方,一套流程下來明明就比直接按個開關復雜太多了。
但其實講真的,就市場上實際的應用來看,還是有大量的開發人員和初創企業在做這件事:即便是以他們認為更科學的方式,變來變去都不過是手機遠程控制這回事。這件事的存在感太強了,每次點開app都仿佛反復跟用戶強調:我這是個智能設備,你看,手機都成中樞遙控器了。小米有個床頭燈是藍牙連接手機的,除了買來時我用手機app試了下開關操作,以及嘗試定時操作,其余任何時候,我都不會用手機去操控這盞床頭燈。
以前Jawbone公司還很火的時候,他們的CEO提過一個很有趣的理念。當時所有的智能家居還在爭論說,到底什么東西是智能家居的入口:手機?電視?還是什么插頭、路由器之類的。Jawbone當時就說:智能家居的入口肯定是可穿戴設備啊!什么意思呢?其實他具體指的是生物特征計量設備(不管是植入式的,還是可穿戴),比如可以監測你的心率啊、血氧含量啊各種亂七八糟的。
因為這些生命特征可以表達你當前的狀態,比如你可能覺得太熱了,你緊張了,你累了。這個時候根據這樣的數據去智能調控家居設備的狀態,比如背景音樂、空調溫度。那么這時,Jawbone就成為智能家居的“入口”了。
這個觀點當然是為了Jawbone賺錢才提出來的,而且我覺得也不一定對。但至少它說對了一點,那就是智能家居應該是“主動”去理解人的,人是“被動”去體驗智能的。而不是說,我現在要開燈或者電飯煲,我就把手機拿出來,找半天遠程控制開關在哪里——甚至我還要對著機器喊一句:嘿開燈。這是反人類和倒退的...
越來越多的企業能夠意識到這一點,比如前一陣去日本千葉參加CEATEC,旭化成展臺展示的就是這種“被動”體驗,它的核心就在“傳感器”上。比如傳統攝像頭通過一些算法來檢測主人的脈搏,并且通過毫米波雷達來檢測主人的動作,可以去理解這個時刻主人是個什么狀態。再舉一些實際特別簡單的例子:門窗磁傳感器——智能家居的組成部分,是在你回家推門的時候就讓玄關亮燈。這是個非常簡單的場景。再比如說紅外檢測——如果你用幾個紅外檢測傳感器(甚至在普通開關中集成的方式),就能很輕易實現《黑鏡》里面那種我在家里,走到哪里,燈就開到哪里,并且我走過的地方還自動滅燈,這種操作。
如果傳感器做組合的話,能夠達成的自動化效果還是相當多樣的。比如主動實現對“離家”場景的識別,就是門窗磁傳感器檢測到關門,與此同時,紅外傳感器檢測到一個你從玄關某一側經過的路徑,那么這個場景基本就可以判定你已經離開家了——而且這個離家場景的識別方式特別經濟。
當然,這種場景識別還有別的實現方式。蘋果的HomeKit在基礎軟件層面充分利用了手機的特性,比如說基于手機GPS來給你定位。在你快到家的時候,就給你開啟家里的空調(或者在你快到家的時候提醒你買牛奶);或者發現你不在家超過20分鐘了,就自動把家里的燈都關了,而不需要你自己去主動觸發一個場景。
在“智能家居”這一類場景內,很多走在馬路上的老百姓都覺得這些離我們十分遙遠,實現起來太難了——事實上卻根本不是這樣的。他們為什么有這種錯覺?大眾對于智能家居的理解真的就在“遠程遙控”這個程度,去年我爸媽給我家裝燈,然后特地囑咐我說,兒子啊,現在你在家,晚上睡前可以不用下地去關客廳的燈了,因為咱現在有遙控器了。然后就把一個實體的遙控器遞給我,畢竟我自己床頭柜有一把遙控器。
這件事其實是反人類的,對“睡眠”這個動作的識別,原本就應該由傳感器或現代科技去完成。甚至我覺得說一句“嘿Siri,晚安。”然后由HomeKit來關燈,這件事情仍是反人類的,這些東西不應該我們去做。
而實際上,實現一整套我所說的這些方案,真的不貴,而且也不是什么尖端技術。它只是需要開發者去把某些東西做到位,并且教育市場,我能做到什么。
小米有個感應夜燈,特別簡單的一個東西,50塊錢。它不能聯網,不能接入手機。但它內置了紅外探頭,你晚上經過的時候它會亮大概幾十秒,之后自動熄滅。這東西當然仍然是不夠智能的,但我覺得特別方便,我買了好幾個貼在我家客廳里。它不是讓我喊一聲,或者還要開個手機app去開關燈。
說個比較有趣的實現方式,前公司的具體產品有一款叫“感應開關”。從外形來看,感應開關就是個大號的按鈕——用很多人愛說的,它是“可編程開關”,你可以設定按下它,執行什么操作,比如按一下,家里的燈統統滅掉,那么我就可以把它放在床頭,它本質上就是個遙控器;但它內部還集成了兩枚紅外線探頭、溫度傳感器、照度檢測傳感器。
所以AI+IoT就智能家居,就是實現某種對科技的無感,以及未來你離不開這些實際上并不復雜(或可能非常復雜)的科技。
而目前,我上面所說的這些功能,智能家居都可以實現了,普羅大眾卻都還不知道,很大程度上就是源于開發者都沒有盡責去“脫藕”:用戶要花20分鐘研究我怎么把這個燈泡,連接到Zigbee網關,你這個產品就足夠失敗。當然,這個問題的解決,大概可能需要更多層級來共同配合解決。還有市場教育或許還沒到那一步,以及也可能是“智能家居”設備銷售的切入點,或許應該是房地產商,而未必是終端用戶:因為他們可能真的不大想去折騰。房地產商在賣房子的時候,就讓這套智能家居的部署,與用戶之間實現了脫藕。
這個時候,我們回過頭來看看,你把電扇、燈泡什么的連到手機上,做個app就把產品上市了,還宣稱我這個是智能的,這件事就會顯得十分滑稽。這是我從前公司學到的一件事,我們老板就反復強調過,這事兒不靠譜。所謂的“易用性”,“易用性”這一點聽起來特別官方和冠冕堂皇,其本質就是如何完成脫藕,以及用人類直覺和習慣的方式來完成操作、部署的過程。產品真的做好了“易用性”,那就是大牛了。
- 上一篇:GC4931用途筋膜槍按摩槍攪拌器 2019/12/4
- 下一篇:工廠倒閉之潮是否到來? 2019/11/29